为鼓励我国铸造行业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彰其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铸造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于2019年起设立“兴业杯”全国杰出铸造工程师奖。
本奖项的表彰对象为在我国铸造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铸造工程师。其宗旨是大力弘扬“责任、创新、协同”的中国工程师精神,激励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成长进步,鼓励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提高铸造行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我国铸造产业发展。
“兴业杯”首届全国杰出铸造工程师奖颁奖典礼将于2019年10月30日上午在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
同期,“2019中国铸造活动周”、“2019世界铸造组织造型材料及工艺国际论坛”、“2019中国铸造工业展”于2019年10月28-31日在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
获奖者:吴铁明(上海宏钢电站设备铸锻有限公司)
吴铁明,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高级职业经理人,上海宏钢电站设备铸锻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是中国铸造协会质量技术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兼铸钢专业首席专家,曾任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铸造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兼铸钢分会委员,中国《铸造》、《上海金属》、新专版《铸造工程》等杂志编委会委员。2010年以来,主持和组织完成企业重大重点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科研技术投资项目共56项,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与省市级政府委办重大项目20多项,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参加人先后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共16项,其中作为主要完成人拥有发明专利有9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代表上海市总工会参加国家级海峡两岸职工发明展评比优先发明金奖2项,省市级职工优秀发明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1项,厅局级重大科技创新奖3项。国家双核期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行业高层论坛学术会议报告30多篇,参与专著编写2本。主持与参与制定国家批准标准已经和将要颁布有9项目,审查国际与行业标准20多项,2018年审核军转民铸造专业标准的转换144项,最终确定为76项列入修订、起草的规划中。2018年10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获奖者:毛进学(江苏力源金河铸造有限公司)
毛进学毕业二十七年以来一直从事铸造专业工作,一直在铸造一线努力奉献、辛勤付出,特别对高强度精密液压件铸造工艺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有很深的造诣,在行业中影响力较大。在专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得如皋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获得其他方面奖励10项。在国家级重点期刊杂志、会议论文集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篇。
作为技术质量负责人,既要做好技术质量管理方面工作,又要亲自设计研发新品铸造工艺,累计达到1000多项;同时还要带领技术人员,积极深入生产一线主持和参与解决批量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工艺和质量问题;不断完善各项工艺措施,累计达到1200多项;为公司创造价值5000多万元。主持公司IATF16949:2016质量体系建立和运行;积极对公司新进大学生做好传、帮、带工作,耐心、细致帮助他们开展工作,融入公司团队;并组织带好这个团队新、老同志共同攻关,努力工作。2013年被公司评为“优秀干部”。
在参与客户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010GRF2003)农业机械用JR4003阀座HST技术研发中,他是铸件铸造工艺主设计研发人员,创新设计思维,运用凝固模拟技术+壳型立浇+有效补缩工艺措施,消除了铸件缩孔缩松缺陷,稳定批产产品合格率达到99%以上,确保了国家重点项目如期完成。
对于工艺设计要求很高的工程机械用挖掘机液压系统专用多路阀铸件,在实践中多次验证,掌握了不同材质、不同尺寸方向铸造收缩率的选择和设计技巧,确保了内腔尺寸精度、清洁度要求,能够批量生产,解决了客户国产化难题。
对于工程机械用马达后盖铸件,运用复杂砂芯组合技术,通过二次射砂技术射制成型得到复杂组合后盖砂芯,解决了铸件因砂芯制芯质量引起的内腔表面缺陷。
对于工程机械用马达端盖铸件,在实践中采用他的发明专利“一种端盖铸件芯壳垂直水平浇注铸造工艺”批量生产出了合格铸件,合格率达98%。2018年度被江苏省铸造学会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获奖者:冯志军(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
冯志军,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十二五”机械工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沈阳市第三届创新领军人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杰出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冯志军研究员一直致力于我国航天、航空、武器装备等领域铝、镁合金铸造技术及高端产品的研发,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60余项,获发明专利16项,主持修订国家标准4项,发表专著2部,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辽宁省企业重大科技成果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中国优秀专利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20余项。
在铝镁合金材料制备研究方面,通过组织设计、成分优化、熔体净化、晶粒细化等系统研究,提出了熔体精炼、变质、细化一体化短流程合金熔体处理技术路线并获得成功。该技术被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并获中国发明优秀专利奖。
在先进的铸造成形工艺技术方面,率先利用数字化控制把反重力负压充型、正压凝固实验室技术应用于大型高端铝、镁合金铸件的批量生产。突破了应用过程中的铝、镁合金结构件型芯方案、铸造工艺参数设计、模具结构设计、熔体浇注后液位回落控制、镁合金氧化燃烧控制等多项技术关键,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其中大型铝合金变压反重力铸造技术可以实现单次浇注重量达到3吨;镁合金气体保护反重力铸造技术、激冷退让复合砂芯技术、一模多腔精确制芯技术、轮廓分型砂芯配打技术均为国内首创。
在金属凝固过程控制方面,针对大尺寸铸件提出局部顺序凝固、整体同时凝固的组织性能控制技术思想、实现路径和浇补缩合一、局部顺序凝固整体同时凝固铸件凝固控制的浇注系统、冷铁、冒口联合设计方法,在实践中还充分利用外场对凝固的影响作用,提高凝固控制水平。通过以上技术的综合运用,使我国大型、薄壁、复杂铝合金铸件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利用以上科技成果组建了国内技术领先的优质铝、镁合金高端铸件生产基地,研发出国内首件优质铸造铝合金导弹舱体、首件铸造铝合金飞行器大型油箱、首件精密砂芯飞机发动机复杂铝、镁合金机匣等一系列国际级高难度铝、镁合金铸件,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为我国航天、航空、船舶等装备领域及等三十多个重点型号批产进行铸件配套,突破了国外对我国武器装备发展的技术封锁,有力地推动了国家重点型号研制进程。产业化基地高端铝镁合金铸件产品产值超过10亿元。
获奖者:胡中潮(天津那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胡中潮,1975年10月生于辽宁省阜蒙县,2008年11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和热加工有关的技术以及技术管理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对企业的环境改善以及新技术开发应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原来企业的Al-Si合金采用盐剂进行精炼变质,效果差且对现场环境和工人的健康危害大。开发了中间合金作为变质剂、氩气旋转喷吹精炼,提升了现场的生产环境和产品的技术水平。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高铁枕梁的研发工作,为高铁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做出了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将Te、Sb变质技术引入到Al-Si合金变质中,解决了Sr变质过程中容易吸气以及Na变质作用时间短的矛盾。研发的枕梁在铁科院进行了安全性能试验,完全满足高铁安全性的需要。同时研发的枕梁项目获得辽宁省重大专项资金支持。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了“重载卡车客车用高强度铝合金及其液态模锻关键技术”项目,在项目中世界上首次将6061合金应用于液态模锻生产车轮,通过合金优化以及开发的热处理工艺使6061合金生产的车轮完全满足安全性的要求。该工艺生产的卡车巴士车轮,比传统锻造工艺缩短了1/3的制备时间,减少能耗40%,降低成本20%。用液态模锻生产的卡巴轮代替了原来的钢制车轮,使得整车大大的轻量化、驾驶更加舒适、安全。开发的液态模锻新产品在泰安航天特种车有限公司等单位应用,仅在2016年就使客户产生了近3000万元的新增利润。
在工作过程中取得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3项、滨海新区科技进步奖1项(证书编号:2015BHJB-1-008)、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证书编号:2017JB-2-063)。主持起草“汽车轮毂用铝合金模锻件”国家标准1项;作为实施负责人主持“重载卡车客车用液态模锻高强韧轻量化车轮智能制造新模式”被评为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新模式并获得工信部1400万元资金支持;作为实施负责人主持的“铝合金锻造数字化车间集成标准与试验验证”获得工信部600万元资金支持。此外,还主持或参与包括中俄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子课题、天津市科工信委技开发攻关项目、天津市科委重大专项等10余项各类课题。开发的产品多次获得公路运输杯最佳零部件奖、CAW车轮质量协会最受欢迎铝车轮奖和天津市重点新产品等奖项。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申请专利20多项。
获奖者:邓 力(重庆顺多利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邓力,男,1963年10月出生,重庆市璧山区人,198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毕业于包头机械工业学校特种铸造专业,现任重庆顺多利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该同志长期从事高端铝合金精密铸造和高精机械加工相关产品工艺技术研发。3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作业绩诠释了对技术研发的执着、专注和创新。
2011年,公司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转折,其转型产品技术难度大、工艺复杂,产品质量水平几近极限。面对如此艰巨的难题,他带领公司技术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开发第一线,通过不断实践,成功完成汽车空调项目的试制并投入生产工作,实现公司从摩配行业到汽配行业的华丽转型,取得与世界五百强企业法雷奥和汽车空调压缩机生产巨头翰昂集团战略合作机会,为公司赢得市场先机。
在技术创新、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方面,他建立健全技术研发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新型实用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形成产学研一体、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发展格局;着力对公司整个压铸工艺流程进行DOE设计及论证,摸索出适合公司产品的新旧材料配比率及配比方式,大大提高回炉料使用率;通过调整转子速度、转子直径、氮气流量以及精炼剂的投放时间及投放量的精确控制,总结出公司自己特有的旋转除气工艺标准;通过将传统高速高压的压铸方式和现阶段比较精密的压铸方式有机结合,有效解决压铸生产上砂眼这一最大难题;通过综合应用超高速压铸、低速压铸、挤压铸造、真空压铸及高精加工核心技术,成功解决减少汽车空调压缩机组合泄漏技术的世界级难题,使产品泄漏率0.28%的不良率远低于其他企业3%的不良率标准。其成果以邓力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了近百项授权专利,2篇学术论文被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编入《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公司研发的产品已实现大规模量产,为企业创收近2亿元人民币;与重庆大学合作成立金属制品研发中心。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荣获“高新技术产品”称号;公司当选为重庆铸造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连续两届入选“中国压铸件生产企业综合实力50强”,2017年公司获得Hanon全球最佳供应商质量奖;2019年公司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压铸工业展览会优质压铸件金奖。
获奖者:李 凯(浙江三进科技有限公司)
李凯,男,汉族,1973年出生,辽宁抚顺人,高级工程师,现任浙江三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199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先后就职于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公司和民营企业,任职过技术员、技术部长、经理助理、常务副总经理及总经理,一直从事铸造专业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同时担任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理事。
作为一名具备20多年企业管理经验和专业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专业能力较强,技术敏感,善于攻克技术、研发难关以及解决生产和研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先后主持4G69、M18等型号铸件工艺攻关,经历数次改进,合格率均达到97%以上;拥有全局观,在公司持续发展、增长营收、降本增效等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积累一些经验心得,建立适合铸造企业的内控管理标准和核算体系并以此不断为企业谋求精益化持续发展之路;在处理公司重大项目过程中,秉持促进行业发展、满足客户要求的原则设计开发多项新产品,如4Y系列进气歧管和缸盖,4A9、4K系列进气歧管及6AT、CVT变速箱壳体等,成功实现公司转型升级,并来带可观的经济效益。主持新工厂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从厂房、土建、动力、工艺、设备选型、招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生产、质量等全程掌控,积累了多次筹建生产线的丰富经验。其中2006年筹建新厂,第一年盈利五百多万,三年收回全部投资。在实际工作中,熟悉行业标准,2018年11月参与审核铸造工评级标准工作,具备坚实的质量体系知识,能根据行业标准合规管理和操作,不断优化生产体系,组织编制上千份技术文件;建立公司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和指标,实现企业有效、精益化运营,注重公司的安全稳定建设,注重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和人才建设,发表专利26项,培养铸造工程师数十人,打造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技术队伍,建立了数十个设计标准、实验标准。在新市场的开发和进入、渠道的建设和发展、市场深度挖掘、人脉及资源的共赢和维护方面具备丰富经验。
获奖者:武玉平(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第十分公司)
武玉平,1963年3月出生,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第十分公司技术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他自1982年入职到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一直从事铸造技术工作,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兵器工业集团极少在生产基层一线扎根近40年的技术人员。他作为兵工铸造科技工作者,不忘兵工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企使命,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砥砺奋进,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研发和生产中存在的难题,勇于实践、大胆探索,进行了多项重大技术创新和质量攻关,解决了许多重大生产技术难题,同时在新产品试制、新工艺研制和新材料应用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为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健康发展,乃至兵器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十年来,他作为兵工铸造工作者,一直从事铸造新产品研发、型砂新工艺研制,以及造型、制壳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开发。他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研了《静压造型高密度湿型粘土砂的工艺研究》、《复杂型腔超细、超深孔铸钢件的工艺研究》等数十项科研项目,并全部通过了集团的技术鉴定,部分项目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外和行业先进水平,其中“装甲车辆高锰钢履带板静压造型高密度湿型粘土砂工艺研究”项目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通过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技术鉴定,解决了装甲高锰钢履带板静压造型铸造成型的世界技术难题,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技术效益和军事效益,2012年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研制的“高锰钢履带板静压造型铸造成型工艺”,作为原始性创新成果,开创了静压造型高密度湿型粘土砂生产装甲高锰钢履带板的先河;他研制的“湿型水玻璃砂造型生产中小铸钢件”颠覆性创新成果,突破了传统的只能以CO2硬化、酯硬化、VRH法和自硬和热硬水玻璃砂等“干型”生产铸钢件的桎梏,将湿型粘土砂工艺和水玻璃砂工艺各自的优点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与发挥。特别是近些年来,他发挥行业专家的技术引领和劳模的带头作用,先后完成了多项高端铸件工艺研发和数十项新工艺、新材料研究,并起草了《砂型铸造用擦洗硅砂》、《高锰钢履带板静压造型湿型粘土砂混砂工艺规范》等30多项企业标准及规范,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先后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技进步奖1项、集团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QC成果3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受理专利3项,发表期刊论文13篇。并先后获得了集团劳动模范、包头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全国铸造突出贡献奖和中国卓越铸造工程师等荣誉及奖励;同时入选中国铸造行业专家和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于2018年当选为包头市青山区人大代表,他创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包头市的命名。
获奖者:邹 卫(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厂)
邹卫,1982年7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更名为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系铸造专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江西德兴铜矿机修厂工作,有机会得到包括铸钢、铸铁、有色等砂型铸造技术的充分实践,承担的主要技术项目和撰写的论文有《冲天炉熔炼铜合金实践》、《镶焊合金刀片的混砂机刮板》、《电弧炉单渣冶炼工艺研究》、《高锰钢铸件开发》以及《磨料磨损及抗磨材料》等,论文分别在《铸造技术》和《德铜科技》发表。1988年晋升工程师职称。
1992年10月调入筹建中的江铃汽车铸造厂工作,负责产品工艺和模具设计等生产准备。1994年4月至7月被派往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铸造厂研修发动机零件铸造技术。1995~1996年主要参与国家“八五”发动机技改项目4JB1缸体缸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投产改进工作,撰写了《4J柴油机缸体缸盖铸造技术》论文在江西省铸造学会年会发表。1995年晋升高级工程师。
1997-2004年历任主任、科长和副总工程师等职务。参与进口制芯设备及模具引进和调试验收工作,负责公司AVL发动机排放升级项目的缸体缸盖铸件结构强化设计和样件试生产工作,主持完成的《西班牙制芯项目国内配套工程》、《欧II发动机铸件开发》、《对日出口壳体铸件开发》等项目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并荣获江铃汽车集团科技进步奖。在进口模具国产化工作中,帮助国内模具企业建立国际通行的业务流程及模具验收标准、易损件标准化和缸体缸盖复杂模具结构设计优化等,发表《QS9000与铸造模具管理》、《铸造模具维修技术》等专业会议论文。
2004年底任技术副厂长。主持完成了《型砂性能改善》、《高牌号球墨铸铁研发》和《PUMA发动机关键件铸造工艺研发》等省级和公司重大技术研发项目,与南昌大学合作完成的《高性能球墨铸铁生产新工艺》项目荣获南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近年来,根据公司发动机性能提升和自动化柔性制造的要求,主持了高强度铸铁缸体开发和自动化制芯工艺柔性设计等技术项目。通过对熔化工艺、孕育处理和铸造工艺设计等方面摸索,攻克了HT300缸体材质均匀性和缩松渗漏等技术难题,项目荣获江铃汽车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满足不同型号缸体制芯共线生产需要,研究提出了分体组芯+分体浸涂,通过机器人和砂芯烘炉串联制芯工序的自动化制芯柔性设计方案,建成国内首条柔性自动化缸体制芯线,项目荣获江铃汽车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撰写的论文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福士科”杯铸造专业优秀论文奖。
获奖者:虞建军(杭州杭氧铸造有限公司)
虞建军,男,1968年9月出生,汉族,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1991年7月从西安交通大学铸造专业毕业。在杭氧集团杭州杭氧铸造有限公司长期从事铸造生产、技术、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工作。
多次被评为公司的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杭州市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杭州市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层次培养人选及浙江省铸造行业协会先进工作者等。
(1)中高压离心式氧压机的关键技术研究的铸造部份-三万氧透铸件开发。负责本项目关键零件氧压机、上下机壳等铸件的铸造工艺的编制和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该铸件结构复杂,单件重量较大。采用垂直分型组芯树脂砂造型特有铸造工艺,很好的解决了模具起模、下芯及尺寸的控制,特殊部位采用特种砂防止粘砂,开发一次成功。该主机产品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对氧透压缩机国产化奠定铸件方面的基础,为公司的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伊顿VC项目国产化开发。负责本项目铸造方面的铸造工艺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及整个项目的管理。解决化学成分在高碳要求达到高性能的难题。本项目一次成功。零件使用寿命优于国外进口件,完全代替进口。目前,该项目已累计签订合同5000多万元。
(3)大型中央空调离心压缩机齿轮箱体开发。负责本项目铸造方面的铸造工艺和生产过程中技术指导、质量控制。该铸件获得行业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评为2008年中国国际铸件博览会铸件金奖。
(4)新型三万~四万等级空分用单轴空气透平压缩机的开发-三万空透铸件开发。负责本项目关键零件铸造方面的铸造工艺和生产过程中现场技术指导、质量控制。该铸件重量达35吨,在生产中解决了设备能力不足、尺寸控制等技术难题,使整机性能效率提高了3%~5%,为该空分设备成为大国重器奠定了基础,使集团向大型化空分发展获得有力支撑,每年以3000万元以上的业绩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16吨大铜钟和9.9米水月观音铜像项目。负责项目的铜材料选择(特殊青铜材料)、铸造工艺方案审定(含工装设计、造型用砂背坭面、熔炼、浇注等)和各工序质量控制,铸件的表面处理和现场安装方案的制定。安装完成后,得到广泛好评。
获奖者:黄光伟(合肥江淮铸造有限责任公司)
黄光伟,男,1963年3月出生。大学文化,铸造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在合肥江淮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主要从事铸铁生产技术及技术管理工作。
从2003年以来,主持实施了公司一期、二期和三期等铸造工程建设及工艺规划设计,通过铸造生产工艺装备升级、质量检测设备完善和工艺管理强化等手段,改变了公司传统手工和半机械化铸造模式,将公司建成具有现代化、自动化铸造企业,大幅提高了公司生产效率和铸件质量水平。
为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组织实施汽车车桥铸件冷加工生产线和发动机缸体粗加工生产线的工艺规划工作,使公司冷加工生产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为提升产能和改善作业环境,组织开展了一些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发动机缸体冷芯盒制芯、浸涂、烘干和输送系统改造;(2)造型线辅机系统改造;(3)电炉熔化改造及大功率熔化电炉IGBT模块在国内首次应用;(4)铸件清理打磨线设计改造;(5)发动机缸体涂装烘干线改造;(6)砂处理粉料清洁发送、除尘粉和外排旧砂回用改造等。
在产品研发、设计方面,开发出多品种系列铸铁发动机缸体和压铸铝缸体,通过持续改进,缸体综合成品率达到较高水平。针对用户特定要求,进行设计创新,开发出结构复杂的重卡横梁一体化薄壁球铁件,具有规模效益,成为公司技术亮点;还开发出铸造工艺复杂的重卡中桥主减速器壳体系列品种等,成为公司主营产品。除此之外,还开发了系列高速铁路铸件,成为公司经济主要增长点。
在潮模砂铸造工艺条件下,较深入研究了铸铁材质的熔炼工艺,如低温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硅固溶强化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薄壁高强度高韧性铸态球墨铸铁、厚大断面球墨铸铁、蠕墨铸铁以及高碳当量高强度灰铸铁等,且在公司生产中推广应用。对于压铸铝合金发动机缸体的材质也进行了研究,其材质达到优良性能。
身为科技工作者,还注重培养年轻人,做技术传承带头人,将自己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的铸造工作者,由于传帮带工作业绩突出,集团公司授予“师傅典范”荣誉称号。
另外,还参与编制了8项铸造国家标准,5项铸造行业及团体标准;获得省机械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集团公司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7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
获奖者:姜 淼(嘉善鑫海精密铸件有限公司)
姜淼,女,1974年出生,材料成形与改性(铸造)工程师,嘉善鑫海精密铸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发表过《复杂泵体熔模铸造工艺数值模拟与优化控制》等多篇论文。曾荣获“优秀共产党员”、“铸造行业先进工作者”、“优秀干部”,及全省铸造行业“四新”工艺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等荣誉。
通过规范管理,严格质量,她带领鑫海公司团队取得了耀眼的业绩。为保证产品质量,合规运营,她带领公司通过了ISO9001:2015、ISO 14001:2015、OHSAS 18001:2007、安全标准化三级等体系认证,助力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
她深入生产一线,通过理论和实践,在产品优化、工艺设计与质量改善方面经常与工程师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有效建议。她的要求很简单:一个人专业能力提升有限,但一个团队的专业能力提升却是无限的,只有团队专业能力的提升,才有团队业绩的持续增长。
强化企业品牌意识,重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为让企业在未来发展中撑握更多的话语权,她主导企业通过了GB/T 29490—2013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要求企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打造行业精铸产品。同步主导或参与了32个实用新型专利、5个发明专利、23个企业标准、1个《整体精铸复杂薄壁曲面结构不锈钢叶轮》团体标准、3个行业标准、1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铸造工)》国家标准的提炼、编制、申请、审定及修订工作,为企业在技术创新、知识资产积累及知识产权保护等软实力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与强者合作始可查漏补缺,与高标准过招方能提升自我。经与世界一流企业的长期合作,在为公司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为公司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中小企业”、“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嘉兴市清洁生产阶段性成果企业”、“十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同时“飞机传动件产业化项目”更是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证书。
管理创造效益,只有注重细节的管理,才有高效管理的结果。所以,她强调凡事必须有计划、重追踪、勤检讨,有结果,通过不断的PDCA循环,实现结果价值的同时亦提升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