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提年龄,初见精神矍铄、腰背笔挺、足有一米八身高的王文中,你很难猜到他已经到了耄耋之年。
出生于1939年的他,今年正好整80岁。在8月初刚刚过去的“第五届中国铸造产业集群年会暨第三届中国铸造硅砂产业发展论坛”上,作为中铸协专家顾问的王文中出席了大会并担任了铸造硅砂分论坛的报告人,与参会代表分享了“铸造用硅砂的选用”知识经验,获得一众好评。
从1956年到2019年,十七岁少年到八十岁长者,王文中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铸造行业。回忆起年少与铸造结缘,仿佛一切还都历历在目。而转眼间,岁月如梭,默默地,王文中就在铸造岗位干了一辈子……
少年一夕的成长
记忆的时钟拨回63年前,正值青葱17岁的王文中初中毕业,赶上社会招工潮,进入了中国重汽铸锻中心(原济南汽车配件厂),但却不料被分配到了铸工车间,当了一名又脏又累的“翻砂工”。当初进入大国企的开心瞬间被浇灭,年少气盛的王文中觉得自己“不走运”,甚至哭着闹着不肯上班。组织上、家庭上,领导、长辈、家人都来劝慰他,给他做思想工作。王文中回忆道:“我祖父当时是政府九级干部,工作的事,长辈们也都没有严厉责备我。想到自己身为干部子弟,却还闹情绪,不免有些惭愧。”做过一番心理建设后的王文中,带着生来的韧性、闯劲和骨气,立下了“要干就干好,干出个样来”的决心,很快回到了岗位。从此之后,他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工作不仅限于干好,还事事都跑在前头。当时令自己觉得脏又累的活,一下子都“不在话下”,完全不怕了。一时的清秀少年,每天下班只有眼珠是白色的,却再也没有了怨言。
工作观开始成熟和坚定的王文中,很快发现铸造的技术很高,在工业领域中算得上难,工人技术评定就有八级,而车、铣工有六级。于是,王文中开始潜心修炼铸造内功——努力学习理论,买了大量的书籍;虚心向师傅学习,不懂就问;也经常下班后、或是周末,一个人在车间看着复杂的模型进行分析:如何分型、出芯,刮板活如何分筋、分齿,动手实干,干了砸,砸了干,或者再请示老师……
王文中回忆说:“那时技术人员短缺,全凭操作者发挥。”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的勤奋刻苦后,他就能独立操作一般较复杂的铸件生产了,并在两千余名同年进厂的学徒工中脱颖而出,被树为标兵,还被破格晋升三级工。
“要想有更大的进步,没有文化不行。”王文中说起学习来态度非常认真。自从那一年被树为标兵开始,王文中对自己的要求便更高了。年轻的他开始发奋学习文化,利用晚上和星期天自费到私立学校学习,并积极申请参加企业的培养进修,苦读了八年,从当初的初中文凭完成了向大专学业毕业的华丽升级。
干事业就要发挥“钉钉子精神”
“钉钉子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的。虽然在王文中投身铸造事业的年代,还并没有这个说法,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生动地诠释了这个2013年提出的工作精神。
完成大专学业后,王文中马不停蹄地步入技术工作。
1965年,王文中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告别妻儿到四川筹建四川汽车厂。1972年,调回济南汽车制造厂负责铸钢和造型材料工艺工作。历经黄河牌JN150、162、651、252等多种车型工艺设计。1977年,发现山东造纸西厂排出黏稠黑液污水,他就想是否可用来代替部分粘土。有了想法就上了他骨子里的韧劲,他利用业余时间多次骑车从臭水沟取样本回来做实验,终于使粘土在用量上减少了30%,既帮助消除水质污染,又节约了原材料。
1986年,王文中研究完成的“高硅氧过滤网”获济南市科技进步奖,并填补了山东铸造行业的空白。1996年,在企业效益不好时,为解决资金困难,他建议职工集体集资新建树脂砂生产线,并亲自编制生产工艺,与工人不分白昼一起边试验边生产,用时三个月产出效益,为企业每月创造利润50余万,大大缓解了企业资金不足问题。
在重汽工作和返聘的12年间,他负责了两千余种重型汽车车型铸钢。铸铁的工艺工作,在造型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高硅氧过滤网在湿型铸钢件和变速箱上的应用,使铸件渣孔缺陷彻底解决,废品率下降四个百分点;结合生产工艺,研究完成的铸钢、铸铁涂料、渣油乳化、铸铁各种代煤粉、膨润土的钠化和锂化、合脂油、保温冒口、各种脱模剂、粘结剂等;首创湿型铸钢件由粉状助效剂代替重油,解决了因冻季重油凝结给铸件造成气孔缺陷,并提高了铸件表面光洁度。研究出铸铁湿型生产代替煤粉。膨润土的新型环保材料。所开创的铸钢件的湿型生产(手工和高压机械化生产线),使膨润土的加入量减少50%。这些成果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
自从1995年被评定为高级工程师,王文中一路埋头苦干,被原工作单位返聘至69岁。现在的他,仍忙于将自己的技术、经验服务于社会的工作中。
“今回忆想想,现在的成绩和荣誉,幸亏当时干了翻砂。”王文中“翻阅”自己的大半生,不禁动情感慨到。
其实,何尝是铸造成全了王文中,王文中自己的努力也成就了他自己,并为铸造的历史长河添上了斯文又方正的一笔。
传承也是他的心事
除了仍在研究新的课题,培养铸造大学生也是王文中心心念念的牵挂。说到行业接班人的培养,平时一向温和亲近的他一下子就严肃了起来。
“在改革开放前大学生稀少,‘葱花’都有工作干,舒适地坐在办公室。但现在看看,有多少人事业有成的?大部分人都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干完自己的活儿就完事了,这种群体为多数人。发奋工作、不断创新、工作狂为少数。我培养大学生时就有这种感受——个别人,一心贴在工作上,忙于现场、不懂就问、虚心听取意见,而大部分则不思进取、不懂装懂、会提问的少。而且请教问题时,还特别爱面子,生怕被别人听见、看见,要等到室内没有人或下班后才来找你。”
而到了现在,社会发展更快,各行各业就业机会更多,王文中表示,很多学铸造的大学生在校分专业的时候就带着情绪,毕了业更是抛下专业,在城市的服务业中做着轻快、干净的低工资工作。而少部分人,去了远离城市、又脏又累的工厂。“这些人就是我们未来期望的接班人”,话锋一转,王文中满怀憧憬地肯定到。
是啊,能在如今充满诱惑的时代中,仍能做下一个60年前王文中曾做下的决定,这一定是值得尊敬并令人期待的。未来,铸造强国,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