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日,第十七届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铸造复合材料学术会议正式开幕,本届年会在千年古都洛阳市洛阳大酒店召开,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和《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社(武汉)共同主办,会议得到了洛阳刘氏模具有限公司、河南科技大学、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有色金属学会、洛阳凯林铸材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FSC跨国铸造采购平台、中铸科技、压铸周刊、中国压铸网、重庆市铸造协会等行业伙伴的广泛宣传。
本次会议共有255名代表参加,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代表48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代表55人,企业部长级以上代表30余人。
大会现场
代表合影
上午8:00,大会开幕式准时开始,开幕式主持人《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社张正贺社长作欢迎致辞,发言嘉宾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理事长、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技术委员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彦庆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常务理事、铸造复合材料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潘冶教授,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宋克兴教授,洛阳刘氏集团刘中华董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苏仕方秘书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 苏彦庆教授
东南大学潘冶教授
河南科技大学宋克兴教授
洛阳刘氏集团刘中华董事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苏仕方秘书长
8月3日上午共进行了8个报告。华南理工大学 赵海东教 授 和大连理工大学卢一平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时间段报告。
NO1. 哈尔滨工业大学 苏彦庆 教 授
钛铝合金铸造基础问题研究
报告人简介:苏彦庆 博士 教授 国家杰青 长江学者,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世界铸造组织有色材料委员会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副理事长、《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编委会主任、《铸造》杂志编委会副主任。表论文360余篇,SCI收录320余篇,EI收录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1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并获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报告摘要:钛铝合金是以金属件化合物为主要构成相的新一代高温结构材料。有关该材料在熔炼、凝固、成型等方面的研究日已广泛、深入。目前,该材料距离大量的工程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报告将围绕这几方面的问题加以介绍。
NO2. 东南大学 潘冶 教授
稀土硼化物对Al-Si系合金组织细化作用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报告人简介:潘冶,男,博士,教授,博导。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铸造学会复合材料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铸造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曾先后赴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和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做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赴日本Ahresty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先进金属材料的制备与组织控制,非晶与微晶材料,功能性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9项,其中高强度材料与控制凝固复合材料方面的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半固态合金制备与组织控制关键技术获欧洲和日本专利各一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
NO3. 河南科技大学 宋克兴 教 授
高性能铜合金及铜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报告人简介:宋克兴,博士、教授、博导;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稀有金属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特种冶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绿色制造分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原学者、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获得者、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有色金属结构/功能材料设计开发及先进制备加工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先后完成国家自科基金、国家86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2项,技术开发转让项目45项,目前在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第八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I收录68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6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9件,其中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8件。
NO4. 清华大学 李言祥 教 授
小孔径泡沫铝制备技术与性能研究
报告人简介: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铸造合金(有色合金、铸铁、铸钢);多孔金属(泡沫铝、定向凝固多孔金属);凝固理论与凝固技术。
报告摘要:泡沫铝具有诸多优异性能,是一种理想的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现行泡沫铝的平均孔径通常为3~6mm。减小孔径是提高泡沫铝性能的重要途径。本文发明了一种复合发泡剂,适合进行小孔径泡沫铝的制备。经工艺优化,实现了平均孔径1~2mm的小孔径泡沫铝的稳定可控制备。
吸能是泡沫铝的重要应用目的之一,但泡沫铝不是具有恒定压缩平台应力的吸能材料,在平台阶段存在应变硬化现象,导致此阶段的应力-应变曲线发生倾斜。对于每一个具有确定相对密度的泡沫铝,均存在一个最佳使用应力条件。在此条件下其吸能能力高于任何其它不同相对密度的泡沫铝。最佳使用应力和相应的吸能能力均随相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比于低相对密度、大孔径泡沫铝,高相对密度、小孔径泡沫铝在最佳使用条件下的吸能能力显著提高,可提升6倍左右。
NO5. 暨南大学 李 卫 教 授
以纳米多孔铜为基体原位CVD法制备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研究
报告人简介:李卫, 1963年1月生人。暨南大学先进耐磨蚀及功能材料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8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首批人选(1995/1996年),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2015年),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获奖者(2016年)。1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1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4),4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1、1、2)。兼任高性能金属耐磨材料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副理事长。
报告摘要: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方式形成的蜂窝状平面二维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及力学性能,单层石墨烯理断裂强度高达130GPa,导热系数高达5000W/(m.K) ,电阻率仅为10-6Ω.cm。以石墨烯作为增强体可在提高铜基体强度的同时不削弱其导电和导热性能,是铜基复合材料中理想的增强体。然而石墨烯比表面积大、易团聚,难以均匀分散在铜基体中,是制备石墨烯/铜基复合材料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与石墨烯在基体中的分散有直接联系,分散性程度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蚀性等较原金属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寻找合适的工艺实现石墨烯在铜基体中分散,避免团聚所带来的缺陷,对制备高性能石墨烯/铜复合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纳米多孔铜高比表面积的特点,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在孔壁表面沉积石墨烯,制成石墨烯/多孔铜复合材料,最后通过真空热压烧结将石墨烯/多孔铜复合材料制成无孔的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由于石墨烯在铜基体中均匀分散,且气相沉积制备的石墨烯层数较少,因此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NO6. 华中科技大学 吴树森 教授
LPSO相增强Mg-Ni-Y合金组织细化与性能变化
报告人简介: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铝合金、镁合金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金属凝固理论、金属液态和半固态精密成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数控及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国家强基工程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合作课题。研究成果在《Acta Materiallia》、《Scripta Materiallia》、《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Ultrasonics - Sonochemistry》、《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Material & Design》《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金属学报》等国际国内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篇。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3项。
报告摘要:研究了低Y含量下Mg98.5Ni0.5Y1.0合金中LPSO相的细化方法及性能。结果表明,利用超声处理工艺可以有效细化LPSO相及基体组织。另外,超声处理引起溶质原子固溶度的变化,促进析出MgNi4Y相,分布于LPSO结构附近。也研究了挤压铸造对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压铸造合金中α-Mg晶粒和LPSO结构比重力铸造时进一步细化,力学性能也得到明显提高。
NO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虎 教授
增压铸造技术与汽车轻量化
报告人简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主持和承担多项国家和企业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973”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防基金项目,研发的“低压铸造计算机控制系统”市场占有率超过70%,被汽车车轮行业誉为“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技术”。主要研究方向:1、高温结构材料的冶炼与成型(熔体处理与成分控制、凝固过程优化与控制、TiAl成型技术与组织控制、NbSi超高温结构材料及成型技术、铸造用耐火材料);2、高强韧铸造铝合金材料与成型技术;3、材料加工设备与自动化。
NO8.洛阳刘氏集团张光波部长
消失模铸造铝合金铸件的先进性的报告
报告人简介:洛阳刘氏模具技术部长
8月3日下午的报告分两阶段,共计9个报告,第一阶段报告由昆明理工大学 周荣锋 教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邦盛 教授主持,第二阶段报告由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张志峰 教授和福州大学傅高升 教授 主持。
NO9.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陈瑞润 教 授
电磁冷坩埚高通量制备钛铝合金
报告人简介:陈瑞润,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任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主任助理;兼任国际铸造组织(WFO)非铁合金委员会 副秘书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等多项学术兼职。负责包括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973”项目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4项,其中省一等奖1项(第1)。发表SCI论文210余篇。授权专利21项,申请专利13项。主编教材1部《合金熔体处理及质量控制》(“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教材),参编教材1部。
NO10.华南理工大学 张卫文 教 授
铸造铝铜合金中第二相形态与控制的研究进展
报告人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广东省铸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铸造学会复合材料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33项。研究方向高性能有色合金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以及粉末冶金材料的制备与成形。
报告摘要:铸造Al-Cu合金是一类典型的高强韧铝合金,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良好的加工能力、优良的耐热性能等,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高性能铸造Al-Cu合金往往需要严格控制杂质元素,如Fe和Si。随着废杂铝存量的日益增加,杂质含量控制难度增大,为了促进再生铝的高效利用,顺应绿色铸造、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趋势,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铝铜合金材料,探索相应的材料制备与成形新技术,对拓展Al-Cu合金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Fe含量的Al-5.0Cu-0.6Mn合金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基于超声处理、中和变质和挤压铸造等技术制备的不同杂质含量合金的力学性能,特别是高温力学。然后重点介绍了基于多种微观组织分析手段,特别是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分析了合金成分、挤压工艺、超声处理等对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合金中的富铁相形成特点。
NO11. 山东大学 刘相法 教 授
新一代耐热高强铝合金的研究
报告人简介: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泰山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产业化14项,孵化一家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基金项目。研究领域:液态金属与熔体技术;材料组织微/超细化;晶种合金与材料改性;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NO12.华中科技大学 周建新 教 授
华铸CAE新进展及其在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复杂铸件上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周建新,男,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铸造技术及应用”交叉创新团队首席教授、华铸软件中心负责人,长期从事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铸造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主持开发的“华铸CAE”等华铸系列软件现已在国内外700多家单位应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4、第2)、省部级一等奖3项(均排名第1)。
报告摘要:铸造CAE不断发展和成熟,已成为在铸件(尤其是复杂铸件)生产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工艺设计手段,也为推动铸造工艺设计的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报告介绍了近年来华铸CAE相关研究与进展,其中包括多相流模拟、多重力场条件下孔松缺陷预测、宏/微观组织预测、CAD/CAE集成优化设计等。同时也给出了华铸CAE系统在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复杂铸件上的部分应用实例。应用表明,新版本的华铸CAE系统能够更准确地预测铸件可能产生的卷气、夹渣、浇不足、冷隔、孔松缺陷等,并且能够实现根据CAE的预测结果在CAD系统中快速有效地提供优化的工艺方案,直接指导实际生产。
NO13.湖南文昌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徐 骏 教 授
大体积SiCp/Al复合材料半固态搅拌铸造技术工艺研究
报告人简介:徐骏,中国宇航学会材料工艺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金属学会有色金属材料分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业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半固态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材料协会锡焊料分会理事,科技部863、国际合作、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评审专家。研究方向:1. 金属控制凝固及半固态成形技术。2. 金属粉体材料的制备技术。3. 微电子封装及互连材料。4.先进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
报告摘要: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设计优化了大体积SiCp/Al复合材料搅拌铸造用搅拌器,结果表明其最优结构为:离底部高度40mm,叶片直径150mm,上下级叶片间距40mm,此时坩埚上部熔体存在明显的轴向循环流动,坩埚下部熔体的径向和切向速度较大,受到强剪切力。采用该结构的搅拌器进行了SiCp/Al复合材料的搅拌制备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搅拌工艺为搅拌温度 610℃,搅拌转速 800rpm,搅拌时间 20min。采用该工艺制备出 SiCp 分布较为均匀、致密度良好、质量与粉末冶金法相当的40kg级复合材料大铸锭。
NO14.兰州理工大学 阎峰云 教 授
成型压力对SiCp/2024Al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报告人简介:1962年3月生,汉族,中共党员。1993年5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委员会总干事,全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半固态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有色金属冶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镁合金的半固态成形和液态挤压成形技术、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有色金属净化技术与装备、压铸和挤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研究。
报告摘要:采用直热法粉末触变成型工艺制备了高体积分数(60%)SiCp/2024Al复合材料,研究了成型压力对、孔隙度、抗折强度、热膨胀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型压力过大不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密度;成型压力为60Mpa时,复合材料的抗折强度最大,为289.33Mpa;在孔隙率较小时,增加成型压力会降低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成型压力为60Mpa时,复合材料在200℃时的物理热膨胀系数最小,为6.687x10-6℃-1。
NO15.西北工业大学 齐乐华 教授(周计明教授代)
液相法制备碳纤维增强镁(铝)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报告人简介:西北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领军人才),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陕西省3D打印技术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塑性加工学会半固态成形学术委员会和微纳米成形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863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4部。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4项。此外,还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师德楷模、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奖励。研究方向: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基于液滴的3D打印技术。
报告摘要:综述了近五年国际上液相法制备Cf/Mg(Al)复合材料的工艺技术现状,涵盖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西班牙、波兰、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研究人员在无压浸渗、真空压力浸渗、挤压铸造、搅拌铸造等制备技术方面的研究。重点介绍半固态触变搅拌成形、层压式液态浸渗挤压和流变铸造+ECAE等新工艺方法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导热性、耐磨和抗氧化性等的影响;以及碳纤维涂层工艺、混杂增强等方法对增强相分散性、基体合金润湿性、复合均匀性等的改善。对现阶段Cf/Mg(Al)复合材料复杂构件成形的新工艺方法以及本团队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及发展进行了展望。
NO16.东南大学 董寅生 教 授
铸造铝合金表面处理工艺研究
报告人简介: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复合材料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长期从事铸造工艺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熔模铸造、陶瓷型芯和铸造铝合金表面处理工艺,有10余项相关研究方面的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主要研究方向:熔模铸造,陶瓷型芯,铸造铝合金表面处理。
报告摘要:报告主要介绍课题组近年来在铸造铝合金表面处理工艺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研究特色和取得的进展,包括型内氧化处理工艺研究和复合陶瓷涂层的制备,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
NO17.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 赵忠民 教 授
硼化钛基陶瓷/钛合金层状复合材料梯度功能化研究
报告人简介: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教授。
报告摘要:采用离心热爆熔铸技术,经工艺优化制备出TiB2基复相陶瓷、TiB2基陶瓷/钛合金梯度熔合装甲材料。经力学性能测试,陶瓷基体维氏硬度、陶瓷/钛合金层间剪切强度、弯曲强度与断裂韧性分别达到24.3 ± 5.2 GPa、456 ± 15 MPa、1218± 15 MPa与62 ± 5.8 MPa · m0.5。经FESEM断口分析,发现层间剪切断裂模式主要为TiB2、TiB微纳米晶或纳米晶的晶间断裂,这样就通过诱发强烈的自增韧机制,该复合材料仍保持高的层间剪切强度。同时,为协同陶瓷/钛合金之间的层间位移,在三点弯曲强度测试中陶瓷基体也不得不通过自身强烈的自增韧机制,抵抗层间解理开裂,故该材料最终仅表现出部分层间开裂、陶瓷碎化的失效特征。经12.7 mm穿燃弹(着弹速818 ± 8 m·s-1)DOP靶试,发现陶瓷装甲材料、陶瓷/钛合金梯度熔合装甲材料平均防护系数分别为3.5与9.35,并且经12.7 mm穿燃弹(着弹速818 ± 8 m·s-1)与7.62 mm穿燃弹(着弹速800 ± 10 m·s-1)抗多发弹DOP靶试,发现陶瓷/钛合金梯度熔合装甲材料可有效抵御住12.7 mm穿燃弹连续三次侵彻与7.62 mm穿燃弹连续五次侵彻。为此,可以认为正是由于在材料制备过程中陶瓷/金属层间发生液态熔合与互扩散,使得层间组成相呈空间尺度连续梯度演化,产生层间梯度纳米复合结构,故而在DOP实弹靶试中诱发层间多尺度(微米→微纳米→纳米)界面效应,产生强烈的层间多尺度界面剪切耦合效应,极大提升陶瓷断裂阻力与损伤缓解性,致使侵彻弹体仅对陶瓷/金属梯度熔合装甲材料造成表面损伤,难以产生大面积、高深度的毁伤效果。
代表提问
“刘氏之夜”欢迎晚宴
8月3日晚上6:30,“刘氏之夜”欢迎晚宴正式开启,晚宴上,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社社长张正贺、洛阳刘氏集团董事长刘中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理事长,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技术委员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彦庆教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并致辞。会上,还进行了《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8年度期刊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以及洛阳刘氏集团赞助的抽奖活动。高朋满座,觥筹交错,晚宴现场一片热火朝天。
晚宴现场
晚宴抽奖
2019年8月4日,是第十七届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铸造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的第二天,8月4日上午为大会报告,共有11个大会报告。下午为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分4个会场,即特种铸造分会场,有色合金(一)分会场,有色合金(二)分会场和复合材料分会场,分会场共产生61个报告。
8月4日上午报告分2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丁宏升教授,东南大学董寅生教授主持;第二时段由沈阳工业大学曲迎东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吴树森教授主持。李言祥教授和陈瑞润教授信息为更正信息。
清华大学 李言祥 教 授
小孔径泡沫铝制备技术与性能研究
报告人简介: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铸造合金(有色合金、铸铁、铸钢);多孔金属(泡沫铝、定向凝固多孔金属);凝固理论与凝固技术。
报告摘要:泡沫铝具有诸多优异性能,是一种理想的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现行泡沫铝的平均孔径通常为3~6mm。减小孔径是提高泡沫铝性能的重要途径。本文发明了一种复合发泡剂,适合进行小孔径泡沫铝的制备。经工艺优化,实现了平均孔径1~2mm的小孔径泡沫铝的稳定可控制备。
吸能是泡沫铝的重要应用目的之一,但泡沫铝不是具有恒定压缩平台应力的吸能材料,在平台阶段存在应变硬化现象,导致此阶段的应力-应变曲线发生倾斜。对于每一个具有确定相对密度的泡沫铝,均存在一个最佳使用应力条件。在此条件下其吸能能力高于任何其它不同相对密度的泡沫铝。最佳使用应力和相应的吸能能力均随相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比于低相对密度、大孔径泡沫铝,高相对密度、小孔径泡沫铝在最佳使用条件下的吸能能力显著提高,可提升6倍左右。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陈瑞润 教 授
电磁冷坩埚高通量制备钛铝合金
报告人简介:陈瑞润,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任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主任助理;兼任国际铸造组织(WFO)非铁合金委员会 副秘书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等多项学术兼职。负责包括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973”项目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4项,其中省一等奖1项(第1)。发表SCI论文210余篇。授权专利21项,申请专利13项。主编教材1部《合金熔体处理及质量控制》(“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教材),参编教材1部。
NO1.兰州理工大学 李元东 教 授
高性能导热铸造铝合金研究
报告人简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铸造学会理事、半固态加工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铸造》《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编委,甘肃省铸造学会秘书长。现任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主要从事有色合金及其成形技术和理论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铸造铝(镁)合金及其半固态成形技术、变形合金近终形成形技术、金属基层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先后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以色列科学与战略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合作研究项目、科技部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项,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科技支撑项目2项,省重大专项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14件、授权7件,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其中SCI、EI收录60多篇。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1项。
报告摘要:随着通信行业及电子设备的发展,一些电子产品、LED照明设备、通讯基站用的散热壳体等都趋向于小型化和轻量化,并随着功率密度的增加,对散热性能的需求也正在增加,提高散热器散热性能最有效方法的是提高材料的导热性能,因而急需开发一种高导热性能的材料来满足设备高散热的要求。该报告主要是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和总结,对提高铝合金导热性能的研究方向给出了一些建议,及课题组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论文《固溶温度对铸造Al-7Si合金导热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NO2. 沈阳工业大学 曲迎东 教 授
基于相比例设计的Al-Cr-Fe-Ni系高熵合金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报告人简介:曲迎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特聘教授。现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理事、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九届辽宁青年科技奖、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管理先进工作者、全国铸造行业青年优秀人才奖等荣誉称号,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主要从事金属基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喷射成形工艺及高性能合金开发、超细长孔新材料铸造制备新技术、高性能球墨铸铁材料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辽宁省科技攻关、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创新团队等项目20余项,承担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获批辽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五),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共计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10余项专利予以成果转化,发表论文10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50余篇,单篇论文他引最高达200余篇次。
报告摘要:高熵合金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良好的耐磨性和极好的耐蚀性等性能特点,通过改变成分和控制价电子浓度等方法调节相组成的方式可以在某一特定领域进一步发挥其性能优势,但是如何控制合金中的相比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NO3.郑州大学 刘忠侠 教 授
ZrMgMo3O12p/2024Al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报告人简介: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技术委员会委员,《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编委;河南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铝及铝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16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EI收录50多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2项、国际专利3项,获美国焊接协会A. F. Davis Silver Medal Award一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
报告摘要: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方法制备了ZrMgMo3O12颗粒增强2024Al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工艺制备的ZrMgMo3O12p/2024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热膨胀性能以及尺寸稳定。研究发现,通过700oC烧结5小时一次合成,700oC二次烧结72h,可以制备出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热膨胀性能的ZrMgMo3O12增强体。低能球磨制备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呈类网状,所有低能球磨复合材料在40-150 °C和150-300 °C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相对于2024基体,在40-150 °C和150-300 °C的热胀系数分别降低~16%和~7%。高能球磨明显地改善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构,减小基体晶粒尺寸,使ZrMgMo3O12在基体中弥散分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高于低能球磨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在40-400 °C范围内具有单一的热胀系数,热胀系数和尺寸稳定性均较低能球磨材料明显改善。热处理减少了Al2Cu 初生相的体积分数,减小了初生相的尺寸,增加了Cu在a-Al基体中的过饱和度,因此增加了基体的强度,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胀系数、尺寸稳定性进一步改善。24小时固溶处理后的复合材料具有最低的热胀系数,最高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ZrMgMo3O12含量影响ZrMgMo3O12 /2024Al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胀系数,含15%ZrMgMo3O12的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硬度和压缩强度;含20%ZrMgMo3O12的复合材料具有最低的热胀系数,含10%ZrMgMo3O12的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热胀系数降低效率。ZrMgMo3O12降低铝基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的效率在现有报道的增强体中最高。
NO4.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陈 强 教授级高工
复杂薄壁铝合金构件真空浇铸加压凝固铸造技术
NO5.河南科技大学 王爱琴 教 授
SiCp+Sip混合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强化机制
报告人简介:王爱琴,教授、博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大型铸锻件材质创新型科技团队”骨干成员。长期从事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及强化,新型耐磨材料及磨损理论研究工作。在“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理论、金属材料的凝固组织控制及强韧化”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耐磨材料与抗磨新技术、复合变质中锰奥氏体钢、高韧性中碳马氏体钢、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强韧铝硅钛合金、高铝锌合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特色。近五年来,主持和参加军工863子项2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项,河南省及洛阳市重大科技公关项目3项。其中“高性能原位镍合金化耐磨件关键技术及应用”2014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高性能减摩耐磨锌基合金关键技术及应用”2016年获中国有色金属科学技术二等奖;“核电用大型锻件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2017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授权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46篇,SCI、EI收录27篇;出版“冶金工程导论”著作1部。
报告摘要:材料复合化通过引入不同成分的增强相以及合理设计增强相的尺寸和分布,可以使增强体和基体的性能互补并协同作用,突破单体材料无法获得的综合性能。碳化硅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集成了碳化硅和铝合金在密度、模量、强度、导热、膨胀性以及耐磨性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调整复合材料基体成分、增强体含量及复合材料热处理状态, 实现对其热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有效调控, 从而满足空间工程、电子封装、精密仪器、机械装备等领域制品的性能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iCp/ Al-Si 基复合材料在粉末冶金烧结、致密化、热处理过程中受热/应力场耦合作用,铝硅合金粉体中过饱和固溶的Si及合金元素从基体析出并长大形成了混合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受第二相与界面的双重作用,复合材料性能难以控制。采用酸洗、碱洗、高温氧化、球磨等方法对碳化硅颗粒进行预处理,利用先进的微观表征手段与性能检测相结合,分析了制备过程中第二相的脱溶与形成、界面结构及微观组织的演变规律,探究了工艺参数与性能的关联性,阐明了复合材料基于第二相析出与界面效应协同作用的强化机制。
NO6.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 钟鼓 高级工程师
合金元素及热处理对Al-Si-Fe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报告人简介: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副总经理, 2011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清华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高性能铸造铝合金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在合金材料设计、微合金化、硅相变质细化、热处理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4项,在国内为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11项,受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8次。
报告摘要:通过显微组织分析和力学性能、导热性能的比较,研究了合金元素和热处理对Al-Si-Fe压铸合金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7~10% Si含量范围内,随着Si含量的增加,铸态Al-x Si-0.55Fe-0.03Sr合金的电导率降低;Mg元素的加入使得固溶度增加和晶间第二相数量增多,明显降低导电性;添加Sr比加Ca具有更好的变质效果,且导电性能和导热性能更好。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AlSi9Mg(Fe)合金的导电性/导热性先增加后降低,在20min时达到峰值。
NO7.华中科技大学 刘鑫旺 副教授
MnFeCoNiCu系高熵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
报告人简介:刘鑫旺博士,男,山西吕梁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铸造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员、湖北省汽车工程学会会员等。主要从事新金属材料的设计、强韧化与相变,3D打印成形技术,智能化绿色凝固加工成形技术的研究。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在德国鲁尔大学和田纳西大学访学。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装备预研重点实验室基金、中国物理研究院合作项目、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项目等其它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若干。
报告摘要:高熵合金概念的提出拓宽了材料设计的范围,为新合金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已发展出多种具有优异性能的体系。其中,CrMnFeCoNi系高熵合金获得了广泛研究,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但该体系的单相FCC结构决定了其屈服强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由于Cr的存在使合金易析出sigma相。因此,本文研究了等原子比MnFeCoNiCu高熵合金体系,考察了其微观组织和室温拉伸性能。利用电弧熔炼制备了铸锭,经均匀化处理,冷轧和再结晶获得了完全再结晶的等轴晶组织。微观组织由均为面心立方结构(FCC)的双相组成,富Cu的FCC析出相弥散分布于晶界及晶内,其晶格常数接近于基体,与基体之间存在共格关系。室温拉伸屈服强度达到825MPa,拉伸强度达到932MPa,并具有较好的延伸率(17.4%)。分析表明,富Cu析出相对位错的作用是弱钉锚,位错可以切过颗粒,切过机制是其重要强化机制。
NO8.西北工业大学 杨劼人 副教授
铸造TiAl合金近片层组织优化调控及高温力学性能
报告人简介:杨劼人,副教授/博导。2007年6月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随后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材料加工工程,师从傅恒志院士、陈瑞润教授,开展钛铝合金冷坩埚定向凝固研究,于2013年6月获工学博士学位。2013年9月进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工作,2017.09-2018.09京都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钛铝合金、贵金属材料的理论设计、凝固加工、结构调控及相变行为研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专委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航空基金、973专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参与973、重点研发计划、装备预研等多个国家级项目。
在Energy,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Intermetallics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被Appl. Therm. Eng., Int. J. Heat. Mass. Tran., J. Alloy. Compound., J. Mater. Process. Tech., J. Clean. Prod.期刊评为优秀审稿人。2015年出版专著《航空航天材料定向凝固》(作者之一),2017年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发明)。
报告摘要:针对铸造合金Ti-4822 (Ti-48Al-2Cr-2Nb at.%)在当前工程化应用中双态组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新型热处理制度设计,对近片层组织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提升其高温力学性能。思路主要如下:首先在α单相区短时间退火,一方面消除部分原始组织并控制γ相含量;然后快速冷却到α+γ两相区中温附近进行保温,析出细化的α2/γ片层结构并一步调整γ相形貌;进一步控温冷却到800 oC保温对片层结构进行稳定化处理。调控后组织为近片层结构,片层团平均尺寸为250 μm,片层间距0.15 µm,晶界块状γ相体积分数约15 %。具有此种组织的Ti-4822合金在700 °C拉伸的延伸率为9.7 %,屈服强度达到344 MPa,比当前应用水平高出20 %,同样800 °C的拉伸结果也表现出一定幅度的提升。进而对性能提升的组织结构机理进行了讨论分析。
NO9.上海交通大学 刘文才 副教授
含稀土高性能铸造镁锂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
报告人简介:刘文才,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长期从事高性能镁合金和铝合金材料开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在多个国家重大航天与航空专项中获得应用。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总装预研、装备预研航天科技联合基金、上海航天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科研项目18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完成了863计划、航天重大专项、航空重大专项、军品配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轻合金相关的科研项目。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SCI收录8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9项,其中已授权34项。
报告摘要:通过在双相Mg-Li-Al(-Zn)合金中分别添加Y、Er等稀土元素(0.5-2wt. %)制备含稀土系列镁锂合金,利用多种实验手段分析了稀土元素种类和含量、热处理工艺对Mg-Li-Al(-Zn)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的稀土元素和含量对实验合金有不同的影响,微量Y和Er元素都能显著细化Mg-Li-Al(-Zn)合金的晶粒,并生成硬质的含稀土第二相。不过,Y可以使合金晶粒从枝晶状变成颗粒状,而Er对合金晶粒形貌没有明显影响。随着Y和Er含量由0增加到2%,合金密度逐渐增大,硬度稍微降低,而强度和延伸率均先提高而后降低。其中,含0.5Y和0.5Er的合金综合性能最好,密度为1.55 g/cm3左右,含0.5Y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153MPa、218MPa和16.9%,分别提高了6.4%、13.2%和13.4%;含0.5Er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198MPa、223MPa和14.7%,分别提高了10.6%、9.9%和4.3%。而当Y和Er含量进一步增加时,由于含稀土第二相的聚集和起强化作用的Al、Zn元素的消耗,合金晶粒粗化,力学性能下降。另外,两类镁锂合金均表现出明显的固溶强化效果,最佳固溶工艺为350°C×(2-4)h,且含Y合金的固溶强化效果稍高于含Er合金,固溶态含Y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216MPa、276MPa和11.1%;不过,两类镁锂合金也都具有一定的时效软化现象,即硬度和强度均随时效温度提高和时间延长而降低。此外,本文也对实验合金中稀土元素和固溶处理的强化机制进行了探索研究。
NO10. 山东大学 高 通 副教授
基于Al3BC粒子取向强化的高强高刚度铝合金研究
报告人简介:高通,男,1988年12月生,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一等资助等科研项目。已在Materials & Design, Materialia,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CrystEngCom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4篇,其中第1作者22篇,通讯作者5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现为山东大学攀登团队骨干成员,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所在平台为“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所在团队为山东省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
报告摘要:高性能铝合金质轻、导热性好,是支撑高端制造业轻量化发展的基石。然而,铝合金弹性模量低,不能满足先进空天器件等对材料高刚度的要求。本文利用多相熔体反应,在铝合金中原位合成了高数量密度、微纳米尺度的Al3BC晶种,制备了Al3BC/Al及Al3BC/6061材料。研究发现:Al3BC晶种的弹性模量可达313.6GPa,Al-8B-8.6C合金模量为174.6GPa;Al3BC晶种在挤压变形后的合金中呈取向分布,对6061铝合金室温及高温力学性能强化效果显著,25Al3BCp/6061合金300℃拉伸强度可达258MPa,弹性模量可达121.2GPa。
NO11.华中科技大学 吕书林 副教授
流变挤压铸造LPSO结构增强Mg-Zn-Y-Zr合金及其组织性能
报告人简介: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10余项国家纵向课题,主要包括863项目、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强基工程项目、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研究方向铝合金(镁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金属的压铸工艺及挤压铸造工艺。
报告摘要:采用流变挤压铸造工艺制备含有LPSO结构的Mg99.9-3xZnxY2xZr0.1 (x=0.5, 1, 2 at.%) 合金,研究了合金的微观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流变挤压铸造能有效细化合金的微观组织,合金的基体组织由尺寸较大的α1-Mg和尺寸较小的α2-Mg晶粒组成,LPSO结构呈细小的网状结构均匀地分布在晶界处,LPSO结构的含量越低,其细化效果越明显。随着挤压压力的增大,合金中LPSO结构的厚度越来越小,当压力达到100MPa后,厚度变化趋缓。与常规重力铸造相比,流变挤压铸造能有效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特别是伸长率提高显著。
专题报告会场
专题报告分4个会场,即特种铸造分会场,有色合金(一)分会场,有色合金(二)分会场和复合材料分会场,分会场共产生61个报告。
壹、特种铸造分会场
特种铸造分会场分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主持人为南昌航空大学龙文元教授和昆明理工大学卢德宏教授;第二时段主持人为兰州理工大学李元东教授和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白月龙教授,共有报告15个。报告如下:
1、压铸镁合金缺陷带的组织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吴孟武 副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2、Al-Si铝合金3D打印件的疲劳性能
赵君文 副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
3、挤压铸造A356.2铝合金发动机悬置支架成形工艺与性能研究
陈云 副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4、汽车涡轮壳体工艺改进和质量提升
陈朋 工程师 帕盛博(苏州)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5、复合场作用下高压流变挤压成形Al-8.5Si-3.5Cu-0.7Fe-(0,0.7)V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林冲 副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6、控冷环缝式电磁搅拌对Al-Zr中间合金及组织细化的研究
关天洋 博士 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7、熔体约束流动处理条件下CuSn10P1半固态流变成形组织演变及性能研究
李永坤 博士 昆明理工大学
8、泡沫铝三明治结构粉末冶金法制备工艺及其泡孔结构优化
丁祥 讲师 安徽工业大学
9、华铸CAD铝合金铸件二维工艺设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沈旭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10、铝合金汽车车轮增压铸造工艺研究
宋炜 博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1、压铸件无飞边毛刺的模具设计及制造
唐和雍 高工 重庆建设.雅马哈摩托车有限公司
12、石英坩埚废料在精密铸造中的应用
周永恒 高级工程师 华南师范大学
13、内部电磁搅拌制备大规格高强韧铝合金铸锭研究
邱阳 博士 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4、石膏成分对熔模精铸制备开孔泡沫铝影响
陈鹏飞 硕士 清华大学
15、球墨铸铁管廊支墩生产应用
李继 工程师 郑州自来水工程公司
贰、复合材料分会场
复合材料分会场分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主持人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丁宏升教授和东南大学董寅生教授;第二时段主持人为清华大学李言祥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吴树森教授,共有报告16个。报告如下:
1、大功率空气电弧加热器电极材料失效行为研究
袁竭 博士 清华大学
2、脱合金反应制备原位富Ta相增强Zr-Cu基复合材料邵雨曼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3、石墨烯/AZ91D镁基复合材料均匀化制备技术研究陈利文 博士 中北大学
4、超声辅助TiB2P/Al-7Si凝固及其颗粒分布研究 赵樱 硕士 西安交通大学
5、球磨工艺对Al2Ti3V2ZrB/2024Al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影响
张亚洲 硕士 郑州大学
6、预热温度对离心铸造A356/A356-10SiCp双层材料缸套组织性能的影响
邓德杰 硕士 华南理工大学
7、一种多尺度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卞一涵 硕士 山东大学
8、SPS烧结法制备钼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韩仁恒 硕士 哈尔滨工程大学9、淀粉含量对Si与Al2O3预制体孔洞三维特征影响的对比研究
刘锐哲 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
10、石墨烯增强镁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李沐奚 博士 中北大学
11、Sr、Y复合变质对Mg-9Al-3Si合金凝固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张连腾 硕士 南昌航空大学
12、多粒径不同配比TiB2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林焕然 硕士 河南科技大学
13、微合金化对Al-Mg-Zn-Si压铸合金的影响
张羽 硕士 中北大学
14、搅拌法制备短CF/Al复合材料过程中分散性的改进李广龙 硕士 沈阳工业大学
15、ZM5镁合金不同颜色氧化膜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 谢健辉 硕士 南昌航空大学
16、CNTs与颗粒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 龙飞 硕士 河南科技大学
叁、有色合金(一)分会场
有色合金(一)分会场分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主持人为河南科技大学王爱琴教授和重庆第59研究所陈强研究员;第二时段主持人为郑州大学刘忠侠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周计明教授,共有报告15个。报告如下:
1、液态氢化对TiZrHfNbMo难熔高熵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王亮 副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2、铝活塞材料的高温强化研究
武玉英 副教授 山东大学
3、Ag-Ni偏晶合金凝固过程研究
邓聪坤 博士 中科院金属所
4、高性能高刚度铸造铝锂合金的开发
张小龙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5、反重力供液挤压铸造一体化成形装备开发及应用 李宇飞 高工 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
6、基于扫描线的铸造气相域种子填充算法改进
陈卓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
7、蛇形通道复合处理Sr变质对Al-24Si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王冰坤 硕士 北京科技大学
8、宝珠砂视频
陈兆杰 部长 洛阳凯林铸材有限公司
9、液相复合法制备Al-10B4C的界面调控
陈咪 博士 西安交通大学
10、钛基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区的超塑性变形行为研究吕敬旺 博士 燕山大学
11、采用EBSD技术分析熔体处理对3003铝合金组织的影响陈贵清 博士 福州大学
12、混合稀土和挤压铸造对ZL305合金的组织和性能影响董俊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
13、定向凝固多孔Mg-Zn合金的制备
肖心雄 硕士 清华大学
14、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和热处理对AlSi10Mg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闫成鑫 硕士 沈阳工业大学
15、电磁场对真空差压铸造ZL205A合金补缩特性研究黄朋朋 硕士 南昌航空大学
肆、有色合金(二)分会场
有色合金(二)分会场分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主持人为南昌航空大学陈乐平教授和武汉理工大学范晓明副教授;第二时段主持人为中铝苏州研究院有限公司钟鼓教授兰州理工大学阎峰云教授,共有报告15个。报告如下:
1、B元素添加对高温钛合金组织及铸造性能的影响赵而团 副教授 山东理工大学
2、Ag、Er元素对Al-Cu-Mg铸造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王鹏云 高工 中船重工725所
3、藕状多孔生物镁锰合金制备工艺研究
周灿旭 博士 清华大学
4、蠕变时效对Al-Cu-Mg-Li-Sc-Ag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杨瑞宾 博士 郑州大学
5、氧化夹杂对经热变形1235铝合金的织构特征影响颜文煅 副教授 闽南理工学院
6、藕状多孔铜热沉传热性能的模拟及实验研究
汤博杰 硕士 清华大学
7、稀土变质优化Al-Si活塞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史攀 硕士 西安交通大学
8、铝合金铸件二次枝晶臂间距数值模拟研究
车家宝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
9、Zr基非晶合金熔体流动性及铸造成型性研究
王飞龙 博士 燕山大学
10、抗Si“中毒”的AlTiC-B晶种合金在Al-Si系合金中的应用 姜坤 硕士 山东大学
11、Zr含量及超声熔体处理工艺对Al-Zn-Mg-Cu合金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李成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
12、纳米AlN/Al3BC对铸造铝硅合金导电/热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及调控王梦洁 硕士 山东大学
13、Al-8B-2C晶种合金对AA6201铝合金力学及电学性能影响的研究张鹏居 硕士 山东大学
14、Cr对Nb-Si基合金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温恒瑶 硕士 南昌航空大学
15、Si含量对Al-Si电子封装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孔昭阳 硕士 沈阳工业大学
企业参观
2019年8月4日,是企业参观。首先参观的是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谢敬佩教授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主要包括河南科技大学校史、河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以及获得的重要奖项。在河南科技大学二楼展厅,展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铸件,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液压机部件、超塑成形保持架,高速列车导线滑板,异形弹簧触指等。
河南科技大学参观现场
参观的第二个企业是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拥有铜及铜合金加工、铝镁材加工、有色加工设备制造等生产系统,拥有首批国家认证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重有色金属检测试验中心等研发检测机构。 中铝洛铜主要产品有铜及铜合金板、带、箔、管、棒、型、铝镁板带材等。可生产有色加工材合金牌号170余个,品种760余个,规格上万种。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军工、冶金、电子、机电、纺织、交通、建筑、化工、轻工、能源等国民经济各领域,为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国内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军工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参观现场
参观的第三个企业是洛阳刘氏模具集团,与会代表参观了洛阳刘氏模具有限公司和洛阳浩天模具有限公司。洛阳刘氏模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消失模铸造用模样成型模具行业标准制订单位。洛阳浩天模具公司设计制作的模具种类有:自动造型线模具、造型机模具,冷芯盒模具、热芯盒模具、手工自硬砂模具,铝合金重力浇注模具、铝合金低压铸造模具等。产品包括发动机缸体、缸盖、排气管、蜗壳,卡钳、支架、离合器壳体、变速箱壳体等等。涵盖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农机装备、水利设施、化工机械、风力发电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