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享一下开发东南亚供应商的一些感受。
我 2005-2016 年在某日企做了 10 年多供应链管理工作,2014 年因为成本压力和交付周期短缩的要求,公司成立了东南亚部品移转项目组,一是想把在日本和中国工厂生产的某些成熟商品整体转移到东南亚工厂生产,二是想采购东南亚供应商的低成本部件物流供应到中国、日本工厂使用。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一下项目实施情况:(注:数据是 2014-2016 年的请参考)
一、 项目背景
1、 成本压力:2012 年战略企划本部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将在 2015 年左右低减,人工成本和生产总成本将会上涨。
2、 L/T 短缩必要:之前公司已经在印尼、马来、泰、越 4 国陆续建立了工厂,生产低成本和工艺成熟的低价值商品,所需部品中 20%的贵重物料由 IPO 国际调达、30%物料由中国供应商从中国提供,30%物料由东南亚的日资供应商现地化提供,20%低价值物料由东南来本地供应商提供。但是整体 L/T 在 10W 以上,影响生产周期和客户交付。
3、 平衡布局:公司在日本、中国、欧洲、美国都有采购中心,东南亚的事务由中国中心管理,为了平衡关系或者平衡安全或者其它考虑,计划在马来西亚柔佛州成立东南亚采购中心,以此项目开端强化他们的业务能力。
二、 当地环境
1、 先看大数据,分享 IMF 统计的 2015 年这些国家的 GDP 数据(单位:USD)。印尼的人口规模使得其 GDP 总量比较大,越南的 GDP 增速最快。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1990 到 2015 年各国人均 GDP 增速排名,最快的国家是中国 2300%,越南 2000%,第三名我忘记了好像只有 800%。
2、 外来投资:以韩国、日本、新加坡为主,很多工业园也比较有规模,主要是电子产品、手机零件、机械设备零件、鞋类等待。中国的投资真不多才第 9 名,现在排多少我不清楚。不夸张地说,我在当地的感受是这些市场好像都是日本的小弟。
3、 人文环境:
越南:长期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就是像广西的二三级城市,人也比较有干劲,GDP 增速快,我觉得是东南亚最适合投资的国家。这些年越南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就是中国 10 年前的翻版,我们中国是“调研 -- 计划—试点 -- 讨论—改善—展开”,感觉越南是“计划—中国怎么做—照着实施”。
印尼:人口总量大,我觉得以后的消费市场规模会很大。
马来西亚:受新加坡的影响很大,经济基础还可以,消费水平比较高。
泰国:感觉经济一般,发展也一般。
4、东南来国家的摩托车和两厢车保有量非常非常大,摩托以本田为主,汽车以本田、丰田、大发等日系为主,主要是两厢车,类似丰田在中国销售的 EZ(逸致)。
5、 中国投资的制造业非常非常少,好像在印尼看到海尔的工厂,在马来看到中建筑,当然还有碧桂园海边的楼盘,看来我们的确是世界级建筑商。
三、 人工成本
当时我们是引用日本 JETRO 的调查数据。(JETRO 日本最大的情报收集机构,有兴趣的可以去他网站查询),相对来说单一的人工成本并不高,但是综全成本不低。
1、 日本企业在东南亚的薪资水平。制造业基本月薪(不包含福利奖金),越南 204USD,马来 345USD,印尼 298USD,泰国 346USD
2、 日本企业在东南亚为员工年间总支出。越南 4025USD,马来 5550USD,印尼 5131USD,泰国 6152USD
四、 项目情况
1、 在东南亚开拓新供应商,我们选择电子原件、成型、切削、电线、压铸等 5 个业种约 200 多个部品,收集供应商基本信息约 5000 家,筛选合适的 1000 家,报价 500 家,实地访问 300 家,实地审查 200 家左右。
2、 第一目标,商品生产转移,经过 2 年多的推动,从日本和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工厂的商品 30 多款,成功量产的有 40%吧,公司的第一个目标达成了一点点。
3、 第二目标,成本降低和交期乱短缩,200 多个部品,达成不到 10%,原因如下:
Q:质量,我们选择的合格供应商主要是东南亚的日资企业,质量水平与中国产的相当。
C:成本,总成本比中国供应商高,(上面倒数第一张图蓝色线是中国价格水平,倒数第二图最左侧是中国价格水平。从成本细节分析来看,材料成本较高,表面处理成本较高,生产加工效率比中国低,人工成本占比去中国低,但合计总成本较高。
D:交付,同样部品,中国 2W,他们要 4W,很多原材料需要从海外进口。
E:加工设备和技术能力相差不大,但表面处理能力较差。
S:服务能力,从我接触的情况来看,对应速度和效率和中国供应商差不多。
五、 总结
1、2016 年初,大老板看完供应链工作报告,引用了胡总书记的话 ----“不要瞎折腾”,至此,项目卒!
2、我个人看法,重复一下上面说过的观点,越南的发展成长会越来越强,适合大牛去投资建厂,印尼可能会成为东南亚新的消费市场。
以上个人的观点和经验,未必是正确的,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