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日-17日,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2018大会在日本东京专修大学神田校舍召开。中国分会代表团一行共12人赴会。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是一个国际性、跨学科的学术组织,成立于2007年8月,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于2017年6月在上海成立。
与会学者合影
为期两天的大会上共有21位来自日本、中国、韩国等地的会员进行演讲,日本和韩国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铜铎、铜剑、铜钩等本地特色铜器的铸造工艺分析及复原实验,一是新的研究方法的探索,比如介子X荧光无损分析在考古材料分析中的应用等,一是馆藏中国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及其复原,比如对泉屋博物馆藏中国青铜器铭文做法的探讨及复原实验等。中国分会参会代表中,共有6人进行了演讲,2人发表了海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发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对近年来商周时期出土铸铜原料的考古发现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指出近年来对数据的解读不仅限于分辨差异,也开始关注时代共性。以东周时期为例,其青铜矿料具有一定的统一性,青铜器流通、生产和管理是当时社会严格控制的政治经济活动。对大数据的分析归纳显示,金属原料在中原和边疆地区之间流通是商周时期青铜冶铸业的常态,也是国家组织对重要战略资源进行有力控制的反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梁宏刚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梁宏刚研究了1980年至1998年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容器、兵器、工具及冶铸遗物,指出这些出土的容器均为浑铸而成,而工具类铜器绝大多数为双面范铸造,陶范之间的定位方法可能有范面之间的圆柱定位销和范外侧划线2种,陶范经过加热焙烧,但未达到烧结温度。内腔呈喇叭形的浇口杯,浇注时应置于陶范上端。出土的瓢形泥陶质器物,应该是带流小型熔炼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煜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煜分析了殷墟青铜器制作中常用的分铸法的种类和应用,并举例说明榫卯式后铸法、铆接式后铸法、榫卯式先铸法、包裹式先铸法等的技术特点,并追溯了分铸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指出分铸法或许是在从早商到中商的过渡时期出现的,中商后期是这一技术的形成期,到了殷墟二期,达到分铸技术的高峰,四期以后,浑铸的倾向加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则通过对夏商都邑的铸造作坊空间规划的梳理,指出夏商时期城邑内铸铜作坊的城址规划空间分布地位,是在逐步下降的,显示出铸铜作坊的严控力在逐步下降,而生产的专门化程度却在加强。这与夏商时期铜器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的上升是呈对应关系的。与夏代晚期二里头城址内严密控制截然不同,铜器生产的意义在晚商时期逐步下降到重要工业经济的一部分,这从聚落空间角度,体现了夏商时期铜器生产的整体发展态势。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辉发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辉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水涛合作对近年来甘肃出土的大批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骟马文化的铜器进行研究,同时考察了河西走廊多处与早期铜器冶炼有关的遗址,指出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铜器与欧亚草原地带有密切关系,其生产方式与辽西地区不同。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汉卿则对“苏州片”青铜失蜡铸造工艺做了详细的考察,同时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进行复原实验,这是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而进行的重要的工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胡钢研究了铸镶法和嵌镶法两种红铜镶嵌技术,指出前者是先制作红铜纹饰,固定于铸型内,浇注完成纹饰与器体连接的方法,后者则是在青铜器体预留凹槽,锻打嵌入红铜纹饰的做法。
徐州博物馆孟强介绍了徐州新发现的3件汉代镜范的情况,指出其可能均为西汉楚国当地制作,这对研究西汉楚国铸铜业的状况有重要意义。
会间学者交流
这些演讲和海报代表了东亚铸造史和古代铸造工艺的最新研究成果,有的是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和设备对古代技艺的探究,有的是用传统技法对历史的还原,现场的互动引发了与会代表的一次次讨论交流热潮。可以看出,铸造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技艺,它对世界文明的创建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年一度的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大会已经日益成为亚洲地区关心铸造史和古代铸造工艺的学者交流的平台,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张立波还代表学会向总会赠送了《中国铸造发展史》(古代卷)。明年的大会将在中国古都西安举办,让我们一起期待2019年8月间的一场学术盛宴。